搖擺話題

看不懂搖擺舞比賽結果嗎?跟你介紹 RP-Scoring

你有參加或觀看 ILHC (International Lindy Hop Championships) 的比賽嗎?
2022 年的 ILHC 包含線上與現場活動,比賽項目高達 24 個

而為了快速、公正的將比賽結果公佈
ILHC 在數十年的活動經驗中,發展了一套有效率的計分方式
也就是今天要與大家介紹的 Relative Placement Scoring 系統

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,相信你可以獲得以下內容:

  1. 了解 RP-scoring,未來對於比賽結果的解讀會有更深刻的印象
  2. 如果你是搖擺舞社群的 organizer ,接下來你可以試試這個計分模式!
  3. 恭喜你增加一個有趣的小知識!

什麼是 Relative Placement Scoring

Relative Placement Scoring(以下簡稱 RP-Scoring) 是一種基於 巴克林投票 機制延伸出來的系統
概念上為將所有評分轉化為排名後,依照候選人累計的名次數量進行累計

本系統發明人相信他是一種在舞蹈競賽中較為公平、精準的一種機制,適用於所有評分制度的比賽形式(Battle 類型的比賽就不適用),在搖擺舞的 Prelim 以及 Final 都可採用此機制,目前也廣泛用於其他國際Swing比賽活動。

RP-Scoring 的主要核心價值在於「越早獲得半數評審的肯定,名次越前面」
並且具有以下特色:

  • 精準的排名系統,幾乎不會產生同分同名次的狀況。
  • 評審的權重都是相同的,不會有單一評審分數過度影響排名。
  • 特殊極端值不會影響到排名,可排除刻意的評審偏袒問題

評審建議與要求

在相對名次系統中,對於評審有以下幾點建議以及要求

  • 數量:數量需為奇數,一般建議為七位,五位亦可,九位更佳。
  • 角色:如果比賽風格有區分腳色(Leader、Follower),建議各種腳色的數量要對等(如 5:4),來達到公正性。
  • 評分機制:因應不同活動要求以及習性,評分方式沒有統一的做法,但最終需要把單一評審的評分轉化為該評審的排名,且不能重複名次(如雙冠軍),而每一位評審提供的「入圍」以及「備取」數量需一至。
  • 設立主評審(Head Judge):每個項目要有一個主評審,在完全同分的狀況下出現時,能做為參考依據(通常少用到)。

在 Prelim 時使用

一般搖擺舞比賽的 Prelim 是不採計分數,而是以所謂的「挑選」制度來執行,每一位評審會從參加者中挑出「入圍」以及「備取」,通常入圍以及備取數量皆由主辦單位決定,但一般會建議備取要少於入圍者的一半(例如 5 個入圍 2 個備取,8 個入圍 3 個備取)

假定今日有一場 Solo 比賽的 Prelim ,5 位評審要從 12 位參賽者中,挑選出 5 名「入選」與 2 名 「備取」

我們將 5 位評審的原始分數攤開來如下後,統計每個參賽者獲得的數量( “1” 為入選, “2” 為備取)
並依照入選以及備取的數量做排序,可獲得以下圖表以及排名

假設的Prelim結果,1 為入選, 2 為備取

從上圖的在 Prelim 分數,進行排序的方式如下:

  1. 在「入選數」獲得 3 票以上的優先排在前面,代表他們受到半數以上的評審肯定
  2. 在上述挑選結束後,觀看獲得「入選+備選」的數量,較高的排前面
  3. 根據獲得數量,再細細的排名

Note: 在 Prelim 碰到同樣入選數的狀況,會名列同名次,不細分到精準排名

根據以上規則,可見參賽者 1~5 為最終進入決賽名單,不過在這個 Prelim 有兩個地方是比較有趣的:

  1. 參賽者 5 與參賽者 6:雖然參賽者 6 獲得 4 位評審的肯定,但因為他在「入選」上只有兩票,所以還是獲得 3 個評審入選的參賽者 5 比較前面
  2. 參賽者 6 與參賽者 7:雖然參賽者 7 有獲得兩位評審的「入選」,但因尚未過半,因此參賽者七也是需要觀看其「入選+備取」數量,也因此參賽者 6 的總數較高,而排名在前

這邊放上今年 2022 ILHC Advance Strictly 的 Prelim Result ,歡迎大家實際點進去參考看看喔!

Final 的計分方式

接著我們來到決賽的計分方式與講解,在這裡我們以一場 M&M,五個參賽者以及五位評審的情境做說明,以下為評審提供的原始分數

接著往下執行以下步驟:

  1. 評審分數轉換為排名
  2. 累積排名加總
  3. 標記「過半數」的數值
  4. 排序並分出名次

評審分數轉換為排名

轉化為排名之目標為「讓評審的權重相同」,讓所有評審對參賽者做出的依據都相同,避免單一評審給分落差較大而影響整體排名

累積排名加總

接下來將每個參賽者「從第 1 名到第 n 名」獲得的總數紀錄,並在右方表格表示

如下圖「 1→1」指的是「參賽者拿到從第一名累積到第一名的數量」,「1→2」則是指累積到第二名的數量,以此類推最多可到「1→參賽者總數」個欄位

標記「過半數」的數值

以本次比賽有五位評審來說,過半數為 2.5,因此我們標記名次累積狀況中超過 2.5 的數字,此步驟之標記概念為「參賽者在哪個階段獲得過半評審的肯定」

排序並分出名次

由名次累積狀況進行欄位排序,得出名次

而當碰到以下狀況,會稍微需要做些判斷,但還是依據著 RP-scoring 規則進行


相同累積下,數量優先:如下圖範例,參賽者2與參賽者3皆在第二名累積時獲得過半評審認同,因參賽者2在「同樣累積名次」下的票數較多,給予第二名。

參賽者二獲得的第二名數量比較多

同累積下,看高名次累積,再看低名次累積:

  • 參賽者 1 與參賽者 2 :兩者皆在二名累積時過半,並得到相同票數,此時先看前累積,因參賽者 1 在第一名時獲得的肯定筆參賽者 2 多,故優於參賽者 2
  • 參賽者 3 與參賽者 4 :同上,但兩參賽者在前面的累積名次皆相同,故此時去判定下一累積狀況,因參賽者 3 在累積四名時較多,故優於參賽者 4
參賽者 1 多拿了一個第一名,參賽者 3 多拿了一個第四名

兩參賽者累積相同時,單獨比較兩參賽者獲得的評審青睞,如下圖,參賽者2與3分數完全相同,此時會去比較「評審給兩參賽者的比分高低」,也可理解為「去看兩個參賽者在這些評省下的 battle 結果」

可見參賽者2 與 3 累積上完全一至
五個 Judge 分別來看

哇!我看完了

感謝你的閱讀!以上就是關於 RP-Scoring 的介紹以及解析
我當初看到這個計分方式時覺得十分有趣,也認為這套計分放是能確實地得到十分公正的結果
不過當然 RP-Scoring 也有其不適用的狀況

  1. 人力不足的狀況下,較難執行(包含評審數量、工作人員數量)
  2. 不是所有比賽都需要這麼高強度的計分模式,有時能用更簡單執行會較有效率(如趣味競賽、才藝比賽等)
  3. 需要花時間理解其邏輯,消耗主辦人腦力

因此這篇只是跟大家介紹這個在搖擺舞圈行之有年的系統
如果你是 Organizer 並且對這系統感興趣的話,也可以直接在官方網站購買他們的比賽服務,會完整的提供你比賽需要的系統以及檔案

來為你的下次活動以及比賽提供更好的品質喔!


本文資料來源,推薦大家參考 ILHC 網站的說明